关于电影

关于电影,我一直都很犹豫

我爱电影,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出来。

可是,我已经将近一年很少看新电影了。这一年间,我大概就去电影院看了《唐人街探案2》,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有王宝强。

说来惭愧,电影院很少给我带来乐趣。屈指可数的几次美好的电影院经历贡献给了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和郭敬明。

想到这里,我觉得我是一个善变的人。

小的时候,特别期待每到双休日晚上的电影频道。因为总是会放国外的大片,特别是我喜欢的哈利波特。

再长大点,依然很喜欢大片。或许是对酷的渴望,我接触到了国外的剧情片,悬疑片。感觉自己和别的同学看的不一样,看的比他们高级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。

到了高中,似乎自己对电影的积累允许我对电影的好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。那时候的我,还在努力和别人讨论,小时代是如何比后会无期好看的(我现在依然坚持这个看法)。

到了大学,自己喜欢看的类型也渐渐稳定了下来。这时候我才开始重新接触国产片。这时候我也才找到一个能和我真正看到一起的人,只有一个人,很可惜(但后来发现还是有点不一样,我就不太喜欢画皮)。

直到,现在。我不看电影了。我变成了等电影。

喜欢国产电影,不需要喜欢王家卫和姜文。

我第一个喜欢上的导演是冯小刚,在老炮儿之前,我对他的爱无可复加。老炮儿之后再无冯小刚。

后来,喜欢上了姜文,喜欢他的节奏,紧凑,刺激,充满了男性气息。

通过周迅的契机,我知道了曹保平,一个讲故事的人。可是后来的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实在是让人失望。

这三个人,加上陈凯歌,开始了我国产电影之路。

一开始肯定慕着王家卫的名而来,发现我唯一喜欢东邪西毒。又补了很多香港的电影,单纯觉得总体质量上乘。

能真正留下印象的只有周星驰。

说到这里,我真的是一条双标狗。嘴上说着自己喜欢梁朝伟,心里还是装着王宝强。嘴上说着周迅,心里还是装着张静初。

结果,李安是我追的最后一个导演,从他投奔了国外市场后,也渐渐没落了。

我放弃了靠导演去找片子的日子,开始零零碎碎地去看中国电影。

到了这个时间,国内似乎掀起了一阵伪文艺片的高潮。

芳华,无问西东,百鸟朝凤似乎都有那么点意思,可惜掀开外皮,里面空如旷野。

倒是消亡史,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。

姜文的电影就像摇滚,紧张刺激。消亡史就是trap,两个小时就为那么一下。

当然我喜欢trap,抛弃了姜文。

我也瞎扯不出来了。就这样吧。

继续慢慢地等。